01.png

 

上次開箱完兩個主要改裝的 SSD,這篇和大家說明改裝過程。主要使用的改裝工具是米家螺絲起子組、OWC 螺絲起子組和上篇提到的 OWC 改裝套件。

 

02.png

 

首先用塑膠滾刀劃開螢幕周圍的雙面膠。

 

03.png

 

用吸盤輔助將螢幕與機身分開,並持續用滾刀分離雙面膠。

 

04.png

 

以吸盤稍微將螢幕打開一些角度,伸手將裡面兩個螢幕排線自主機板上分離。

 

05.png

 

將螢幕打開到較大角度,將底部的雙面膠逐一清除。打開後可以看到這台七、八年的 iMac 裡面有很多灰塵,等下也要清理乾淨。清潔是改裝二手、老舊 iMac 要額外花時間的地方,每台機器的環境、使用情況不一,裡面的慘況差異也很大,建議大家備高壓空氣罐和小刷毛。

 

06.png

 

完全卸下螢幕後,螢幕和機身都還會有些許雙面膠,要逐一清除,以免影響安裝回去的貼合。

 

07.png

 

將機身邊緣殘留的雙面膠,以搓揉法移除。雙面膠本身具有一定韌性,所以也可以一邊搓揉、一邊拉。

 

08.png

 

在天線位置的雙面膠比較寬,有時也可以用塑膠工具將殘膠推起一個角落,方便手指搓揉或撕起。

 

09.png

 

接著卸下底部的長條橫桿,清除主要較大的灰塵團。

 

10.png

 

這邊累積了很多小灰塵,就先不急著清。等下零件都分解完,再逐一清理就可以了。

 

11.png

 

電源供應器上的灰塵和棉絮交錯得非常誇張,要是灰塵上的水氣多一點,就可能導致電源短路。

 

12.png

 

主機板區域的灰塵少一些,但也有許多細微的棉絮和灰塵。一樣先放著不要清理,現在清理容易只是把灰塵堆積到機身內另一些地方而已。

 

13.png

 

先卸除左邊喇叭模組。

 

14.png

 

卸除 3.5" HDD 的支架和 HDD 本身。

 

15.png

 

拆卸電源供應器和右邊喇叭模組。

 

16.png

 

斷開主機板上 Wi-Fi、Bluetooth 天線,卸下積滿灰塵的鼓風扇。

 

17.png

 

斷開視訊鏡頭、麥克風排線、喇叭排線……等。

 

18.png

 

卸下主機板上所有螺絲,就可以取出主機板。

 

19.png

拆下主機板後,順勢分離散熱模組,將舊有的散熱膏都換新。原本的 SSD 為 SAMSUNG 128GB SSD。

 

20.png

 

更換為 OWC Aura Pro 6G 500GB SSD。如果有需要更換 CPU,就可以在這個環節進行更換。這次沒有更換 CPU,但有重新把 CPU、GPU 區域都重新上散熱膏

 

21.png

 

清理完灰塵、重新上散熱膏、安裝回散熱模組,主機板改裝部分就算是完成了。

 

22.png

 

將主機板安裝回原本的位置,並連接上排線。

 

23.png

 

安裝上清理好的鼓風扇。

 

24.png

 

安裝右側喇叭模組和電源供應器。

 

25.png

 

原本如盤絲洞的電源供應器,清理好後暫時沒有生命危險了。

 

26.png

 

將準備的 SATA SSD OWC Mercury Electra 6G 1TB 安裝上 2.5" 轉 3.5" 的轉接架。

 

27.png

 

將轉接架與左側喇叭安裝回位。這時不要急著黏螢幕雙面膠,而是將螢幕蓋回先做測試,確定都沒問題再貼雙面膠。

 

 

也可以參考影片中的教學,希望對大家 DIY 改裝有幫助。

 

28.png

 

安裝作業系統,手上剛好有保存 OS X Mountain Lion 的安裝檔,就先裝上咯。選擇安裝在 OWC Aura Pro SSD。

 

29.png

進入作業系統後,可以在裝置資訊看到兩個 SATA SSD 都正常被系統識別。

 

30.png

 

主系統磁碟以外的儲存空間,作業系統預設不會將 TRIM 打開,因此要對第二顆磁碟 2.5" SATA SSD 手動打開。到 terminal 輸入「sudo trimforce enable」,接著根據指示選擇「Yes」兩次,他就會將磁碟開啟 TRIM。

 

31.png

 

執行 trim enable 後,在裝置資訊中可以看到 1TB SSD 的 TRIM 支援模式已經是打開的了。至此改裝 iMac SSD 也告一段落了,實際使用的感受,除了開機更快、開檔案更快,小小細節感受,就是少了機械硬碟轉動的聲音。若想知道改裝其後的速度差異,可以參考第一篇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EnterB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